工具间、配电房、楼道……在写字楼、商场等公共场所,一扇扇你不常推开的门背后,“藏”着一群人的“小天地”。日前,“厕所的最后一个隔间”话题在社交平台受到关注,网友晒图反映,一些地方保洁员的休息条件不佳,有的甚至在卫生间隔间里休息。(4月29日《人民日报》)
现实中,保洁员的休息区要么蜷缩在厕所小隔间,要么紧邻排水沟、垃圾场。然而,正是这群被忽视的劳动者,用双手完成了“看不见的卫生事务”,他们默默清扫城市,而整洁却被公众当作理所当然的存在。我们习惯凝视城市光鲜的表象,却选择性遗忘那些需要清扫的角落,这种认知断层背后,实则是对劳动者尊严的漠视。
“人不能离岗,还在吃饭电话就来了”,或许对于休息空间问题,保洁员更在意的是“时刻待机”的工作状态。他们劳动时间长、工作强度大,在大型商场等人流量密集场所,还需进行动态保洁,时刻维持环境整洁。企业追求成本控制无可厚非,但保洁工作不应成为利益压榨的牺牲品。即便部分单位提供了休息场所,仍存在关键疏漏:只注重清洁,却未引导公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。有些市民因细微污渍投诉保洁员,自己如厕时却随意制造脏乱,无形加重了保洁员的工作负担。这种随时待命的工作模式,不仅意味着休息环境恶劣,更导致休息时间被严重挤压。
为何这类问题长期被忽视?企业为降低成本压缩休息空间,这种“用尊严换取工资”的做法,严重践踏了劳动者的权益与尊严。而社会对保洁员“低价值、可随意替代”的偏见,更是一双无形的手,遮蔽了保洁工作应有的社会尊重。
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目前一线保洁员规模达到数千万,但因保洁员的用工方式等复杂因素,劳动法赋予他们的休息权不易得到落实。破解这一困境,需从制度层面发力:立法机关应细化休息权保护条款,让“休息权”有法可依;相关企业也应重视自身道德形象与伦理规范——毕竟,“有温度的企业”才能赢得公众支持。一座文明的城市,不在于向劳动者投以怜悯,而在于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。装上维护保洁员“休息权”的“护栏”,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,不仅要守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,更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者的价值观念。